在杭州西湖的湖畔,有一座孤独而荒凉的坟墓,它与名妓苏小小的墓遥遥相望。另一边,在日本京都的某处,也有一座与众不同的建筑——“曼殊院”,这两个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与一位“奇僧”——苏曼殊紧密相关。苏曼殊,这个名字如今仍然在文学与历史的长河中泛起涟漪。
苏曼殊不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重要人物,他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作家、诗人、翻译家,更是一位皈依佛门的僧人。无论是文学成就,还是宗教造诣,他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,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。然而,最引人注目的,还是关于他离世的那一段话题。作为“近代中国文坛奇才”,他最终却因暴饮暴食而丧命,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讨论。有人为他感到惋惜,也有些人对此进行嘲讽,但他的朋友陈独秀却有着更深刻的见解,认为其中蕴含着更深的悲剧。
展开剩余85%1884年9月28日,苏曼殊出生在日本的一个异国家庭中。他的父亲苏杰生,是一位广东的茶商,母亲则是一位名叫河合仙的日本女子。苏曼殊的童年几乎都在日本度过,直到六岁那年,才由父亲带回中国。回到家乡后,他便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,迅速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13岁时,父亲将他送到上海的一所西班牙牧师开办的教会学校,在这里,苏曼殊开始接触并学习英语。年纪轻轻的他,便掌握了中、英、日三种语言,接触了亚欧两大文化的精髓,不仅使他的视野更加开阔,也让他的思想充满了活力与灵动。之后,他又回到日本,在横滨大同学校以及早稻田大学继续求学,接受了更为系统和优质的教育,积累了大量的知识,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才子。
他的才华不仅体现在文学上,苏曼殊还擅长绘画,特别是在国画领域。他的画作以清新、淡雅、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著称,常给人一种孤寂又安宁的美感。此外,他将国画与西洋画的技法巧妙融合,既取长补短,也令他的作品受到了许多知名画家的赞誉。
但作为一位“文坛奇才”,苏曼殊的才华远不止于此。大家都熟知文学巨匠雨果,但你是否知道,雨果的《悲惨世界》在中国的第一部译本,正是由苏曼殊创作的?当时,苏曼殊在读完这部作品后,深受震撼,然而却发现中国竟没有相关的翻译作品。于是,他立刻着手翻译,并在《国民日报》上连载,受到了广泛好评,进一步推动了雨果在中国的知名度。
然而,苏曼殊的翻译成就不仅限于《悲惨世界》,他还将拜伦的诗集翻译成五言诗体,既保留了原诗的精髓,又在音律和格律上达到和谐美观。这一翻译,得到了鲁迅等文学家的高度评价。除了西方文学作品,苏曼殊还将中国的《离骚》《诗经》《古诗十九首》以及李白、杜甫等古诗词翻译成英文,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学的独特魅力。
尽管在文学领域成就非凡,苏曼殊更深的心灵寄托却在佛教中。他在深入研究佛教文化后,意识到中国缺乏一部梵文专著,便开始潜心钻研梵文,最终编撰出了中国的第一部梵文经典——《梵文典》。这项成就让他成为了佛学研究的重要人物之一。
然而,正如所有天才人物一样,苏曼殊身上总有一些非同寻常的“小癖好”,而其中最为人知的,就是他“贪吃”的习惯。传记中记载了一次,苏曼殊赴友人易白沙家做客,朋友知道他喜欢美食,特意准备了丰盛的菜肴。面对满桌的美味,苏曼殊毫不客气,一口气吃下了炒面、虾脍、春卷,还顺便吃了不少糖果。易白沙看到这一幕,担心他已经好几天没吃饭,甚至认为他是因为经济困窘而饿了许久。
还有一次,苏曼殊在朋友家写条幅,主人为了答谢他,准备了一盘鲍鱼。苏曼殊吃得津津有味,瞬间吃光了一整盘。似乎还不满足,他立刻去餐馆点了三盘鲍鱼,吃得津津有味,直到再也吃不下为止。这种不加节制的暴食,也让他在日后的生活中频繁遭遇胃肠问题。
在日本求学时,苏曼殊对冰水也情有独钟,常常到冰店里喝上好几斤。对于日本的传统生鱼片,他也极为喜爱,几乎每次都能吃下三四斤,尽管这些食物不易消化。暴饮暴食的他,往往吃完后肚子不适,但稍感好转,便继续重蹈覆辙。朋友们曾经和他打赌,他能吃下60个包子,结果他真的吃了五十多个,肚子疼得躺了好几天,但他并未从中吸取教训。
长期的暴食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,最终让苏曼殊的身体吃不消。1918年,他因胃肠疾病去世,年仅35岁。对于他的去世,许多人深感惋惜,纷纷指责他因贪吃导致英年早逝。然而,在这些众多评论中,陈独秀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。他认为,苏曼殊的暴食并非单纯因饥饿所致,而是由于他内心的极度失望与厌世情绪。他认为,苏曼殊看尽世事污浊、心灰意冷,无法找到寄托和出路,于是选择通过暴食来“速死”。
事实上,苏曼殊的家庭背景并非如表面所看般幸福。父亲苏杰生虽身为商人,却有着复杂的家庭关系。他的母亲河合仙与父亲婚外生子,但因为苏杰生在广东已婚,导致苏曼殊和母亲始终未能得到父亲家族的接纳。苏曼殊自小便在冷漠与排挤中成长,性格也因此变得孤独、叛逆。年仅12岁时,因一次高烧,他被丢进阴冷的柴房,几乎死于非命。从那时起,他便不再忍受家庭中的种种冷遇,选择逃离,开始了漫长的流浪生涯。
在遇到一位高僧并被剃发为僧之后,苏曼殊一度皈依佛门。但这段时期并不长,他很快因顽皮和不适应僧侣生活被寺院驱逐。此后,他再度还俗,甚至前往日本寻找母亲,在那里经历了人生的另一段感情纠葛。最终,他选择重回佛门,但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与苦闷,导致他不断在出家与还俗之间徘徊。
苏曼殊的一生似乎是一场不断寻求与失落的循环,身心的折磨和对世事的厌倦,最终导致他选择了“暴食”来逃避现实。这一切的背后,或许正是他无法承受的精神困境和身心的痛苦。
虽然他早逝,然而苏曼殊留下的文学和艺术作品,至今仍然在文坛上熠熠生辉。尽管他的死因或许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,但无论如何,他的文采与一生的传奇必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卷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