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道大家在学习摄影的时候,是不是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,那就是在学习摄影后,拿着相机拍了一年,教程看了不少,设备也换过了,但照片拍出来就是差点意思拍摄水平一直都是停滞不前?这当中也模仿过很多“大神”的构图和色调,甚至一度觉得自己已经“掌握了摄影的奥妙”,结果拍出来却是大失所望,典型的“一看就会,一拍就费”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其实说实话,这种“怎么拍都不满意”的状态,几乎每一个拍摄者都会经历。这 并不意味着拍摄者不行,而是说明拍摄已到了“瓶颈期”,需要做进一步的突破。可现实中,很多人并不知道怎么去突破,也搞不清自己是不是到了“瓶颈期”。只是觉得自己“拍得不够好”,但又说不出“哪里不好”。正是这种模糊的焦虑感才最可怕,就像在黑屋子里找灯开关,根本不知道方向在哪里。因此要想打破“瓶颈期”,只有找到导致“瓶颈”的原因在哪里,才能解决。
展开剩余70%摄影新手常见的瓶颈,首先就是技术基础不扎实,很多初学者可能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“光圈、快门、ISO”的三者之间的关系,知道了如何对焦,也了解一些画面构图。但一拿起相机,却是曝光不准、对焦失误、画面没有重点,总的来说就是拍摄的基本功没打牢。因此要知道,学习摄影懂得理论是一回事,拍得熟练是另一回事。就像会写字不等于写得一手好字,摄影也是一样。真正的掌握,不是你“知道”,而是你“肌肉记住了”,能够把理论运用到拍摄中去。
还有很多初学者。认为只要拍得多,反复练习拍摄技术,就能提高拍摄水平,本来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,但是有的人可能会走偏,就是只知道练习拍摄技术,不关注其他的,结果让拍照技巧越来越熟练,但拍出来的照片却越来越“乏味”。为什么?因为他们忽略了审美能力的培养。因此如果觉得自己拍照片好像总不太对劲,却又说不出哪里不对,那大概率是审美出了问题。而提升审美能力,最直接的办法就是——多看、多分析、多模仿优秀作品。
了解了这些导致拍摄摄影水平停滞不前的原因后,就要想办法来加以改进。首先是在拍摄器材的选择上,不要去选择那些花里花哨功能繁多的拍摄器材,而要选择能直接有助于拍摄的,比如就选一个定焦镜头,像35mm或50mm,不换镜头地连续使用一周。不要以为这样会限制拍摄水平发挥,其实恰恰相反,在已经到了瓶颈期的这个阶段,对相机以及镜头的使用已经是没有问题的了,这时就要返璞归真,不要再去追求拍摄的方便,这样做的好处在于:限制反而会激发拍摄者的拍摄欲望。会让拍摄者被迫思考取景方式、站位角度、拍摄时机,从而更主动地去构图,而不是依赖变焦镜头去“扫拍”。
每次拍摄不要盲目的去拍,而要事先设定拍摄主题,像“今天只拍背影”、“这一周拍‘孤独感’”、“只用黑白模式拍摄一整天”——这些都是很好的拍摄主题。只有设定了拍摄主题,在拍摄时就不会盲目地乱拍一气,设立拍摄主题能够帮助拍摄者建立表达意识,跳脱“看到就拍”的随机状态,而开始“想好再拍”。这是从技术向创作过渡的关键。
综上所述,打破摄影瓶颈的关键在于能坚持、善思考,有反馈、有方向。摄影不是比谁学得快,而是比谁能“熬得久、走得远”。在日常拍摄中,可以看到进步最快的拍摄者,不一定是拍得最多的,但一定是“有目的、有总结、有交流”的那一类人。他们清楚自己在拍什么,也乐于接受建议和挑战。而真正能从瓶颈期走出来的人,都是那些在“拍不好”的阶段没有放弃拍、还愿意反思和改变的人
发布于:湖南省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